电话:QQ:1478642 微信:seoshell

《送别诗》翻译赏析

《送别诗》翻译赏析

  隋代 佚名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译文:

  杨柳枝青青的垂到地面,杨花漫天飘动。

  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刻回来呢?

  鉴赏一

  崔琼《东虚记》说这首诗作于隋炀帝年夜业(605-617)末年。一、二、四句“垂”、“飞”、“归”押平声韵,平仄完整相符近体七绝的请求,是一首很成熟的七言绝句。明人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说:“庾子山《代人往》三首,近绝体而调殊不谐,语亦未畅。惟隋末无名氏‘杨柳青青……’,至此,七言绝句乐律,始字字谐合,其语亦甚有唐味。右丞‘春草来岁绿,天孙归不归’祖也。” 标题是《送别》,全诗借柳条、杨花的物象寄寓惜别、盼归的蜜意,凄婉动听。柳丝飘飘摇摇,饶有缱绻迷恋的情态,故早在《诗经》中,已将杨柳与惜别接洽起来:《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历代传诵,到处颂扬。“柳”,又与“留”谐音,故折柳赠别以寓挽留之意,从汉代以来便成为一种风气。形于歌咏,北朝乐府平易近歌中的《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已饶有情韵。在南朝、梁简文帝、梁元帝、刘邈等人的《折杨柳诗》,也各有特点。然而在唐代以前的咏柳惜别之作,还要数隋末无名氏的这一篇最完善。

  首联上句写柳条、下句写杨花(柳絮),读起来流利天然,有如神工鬼斧,略无人工砥砺陈迹。然而稍作剖析,便发明词性、声调、意象、情思,又无一纰谬,其实是异常工丽的对偶句。看来作者已理解调剂平仄,上句开首之所以不消“柳条”、“柳枝”、“柳丝”,是因为第二字应是仄声。改用“杨柳”,“柳”是仄声,却未能表示“柳条”。而继之以“青青着地垂”,则万丝千条,便展示于读者面前。“着地”,状柳条之长,把读者的视线由树梢引向地面。“垂”,表静态,以见风和日暖。“青青”,既写柳色,亦点时光。柳色由鹅黄而嫩绿而“青青”,则时光赓续流逝,而今已是暮春了。

  上句用“青青着地”状柳条之垂,下句用“漫漫搅天”状杨花之“飞”。杨花十分轻巧,假如风力较猛,便向一个偏向急飞;假如风力甚微,便无依无傍,忽高忽低,飘来飘去。这里所写的恰是日暖风和之时的气象。“漫漫”,写杨花飘扬,无边无际;“搅天”,写瞻仰所见。天空都被搅乱,则杨花之多,不言可知。由此接洽上句,便知“青青”杨柳,并非三株五株,而是夹路沿河,傍亭拂桥,处处可见。于是,合一、二句看:由上而下,所见者无非柳条青青着地;由下而上,所见者无非杨花漫漫搅天。而离愁别绪,也随之漫溢于全部空间。

  第三句,紧承前两句,双绾“柳条”与“杨花”,却来了个出人不测、惊心动魄的转折:“柳条折尽花飞尽!”杨花再多,终归要“飞尽”的,这是天然纪律。而万树柳丝,即使天天折,又怎能“折尽”?这两者合起来,无非是经由过程时光的推移,表示拜别之苦、怀人之切。接洽第四句,则无穷情景,都可于想象中闪现于读者面前。

  “借问行人归不归?”这一问,并不是面临“行人”提出的。怎见得?起首,第一、二两句与第三句之间,分明有一段时光距离。送行之时,即使俄延良久,也弗成能把“青青着地”的“柳条”一股脑儿“折尽”,更弗成能一向比及“漫漫搅天”的“杨花”全体“飞尽”。其次,临别之时,只能问行人“几时归”,怎好问他“归不归”?

  赏析二

  这首出自隋朝的《送别》,其作者已无法考据,然而诗中借柳抒发的那份恋恋不舍的心情,却传播至今。据说,折柳送其余风气始于汉代。前人赠柳,寄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角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流浪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金饰的柳丝则象征着情义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而我们今天从诗歌中所看到的用“柳”来表示离情别绪的诗句,要早于这种“习俗”。

  也有一种说法以为此时外面是送别诗现实表达的是对隋朝消亡的咒骂,因为隋炀帝姓杨。

  又另一种说明:

  末两句写春已回去而人未归来。折柳,本意在赠别;今柳条折尽,则意味着拜别已久,睹旧物而怀远人。飞花,本意指春暮;今杨花飞尽,则意味着春归已久,觉行人反不如春之知情。末句直扣题旨,问夫归否;解释她已忧思满怀,情渴似火,故似火山熔岩迸涌而出。其气宇韵味,自不平常。

QQ:1478642 微信:seoshell